最新网址:www.ztwx1.cc

新式火药制作出来后,可以有四个用途。

一是可以用于制造枪弹炮弹,近距离和远距离都能打击敌人,对单兵作战和群体作战都很有利,但依照当前的科学水平和制作条件,很显然制造不出来。这个用途只能作为远景规划,目前还实现不了。

二是可以用于制造炸药包,用在摧毁城堡营寨等建筑物上,是一个不错的爆破利器,能摧枯拉朽,其制作的技术含量也不高,轻而易举的就可以实现量产。如果有机会,武植打算在必要的时候,可以批量生产,用于装备部队,攻城拔寨。

三是可以用于制造手榴弹和手雷,能较近距离地大面积杀伤敌人,威慑力也不错,以目前的技术水平和制作条件,完全可以制造出来。对于武植来说,这是目前最为理想的武器。

四是可以用于制造新式火箭,捆绑式的新式火箭,即可以在弩箭上绑上新式火药或者新式火药制作的武器,通过强劲的床弩发射,能远程投送到敌人阵营中进行远程打击,是个不错的远程杀伤武器,只要对弩箭稍加改造就行,这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方向。如果有机会,武植会尽量把这种新式火箭用于装备宋朝军队,增强宋朝禁军的远程打击能力。

基于现实,目前武植能做的就只有两个选择,一是制作炸药包,二是制造手榴弹或手雷。炸药包太大,不好携带,而且武植目前也没有要摧城拔寨的机会,所以炸药包暂时还用不上。那唯一的选择就是制造手榴弹或手雷了。

手榴弹和手雷体积比较小,重量轻,使用方便,便于携带,也比较隐蔽,而且威力也很强大,比刀枪棍棒要好用得多,以武植的知识水平和当前的条件,完全可以制造出来。所以,制造手榴弹或者手雷就成了武植不二的选择。

武植思虑再三,决定制作手榴弹,简易版的竹制手榴弹!

于是,武植找了把锋利的砍刀,跑到后山(矮丘)上砍了几棵约有一寸半左右粗细的毛竹子,粗细握在手中恰好合适,削去竹枝,一端留竹节,截成半尺长(十六公分左右)的竹筒,搞了十几个,拉回院里,然后把它们摊在阳光底下进行晾晒。

接着,他取出一两左右的火药粉,放入一个大碗中,倒入点醇酒,搅拌均匀,调成火药液待用。然后找来约一丈长的细绳索,放入火药液中充分浸泡揉搓,待片刻后拿出来,把绳索放在阴凉不着雨的地方进行晾晒,晾干后就成了点燃火药的引线,收齐备用。

几天后,等竹筒晒干,武植把它们一一进行修边打磨,以滑溜不扎手为宜。然后拿出两个火药罐,先取出粉末状火药慢慢的充填起来,充填一层轻压一层,使之紧密,待充填到五分之四的位置时插入一根约四寸长的引线,为了安全留长些,然后继续充填火药,压实,待差不多时留个三指多宽的空间,塞上废纸,压紧,套进一块打孔圆木片,露出引线,然后涂上一层厚厚的鳔胶封口,这样,一个简易的竹制“手榴弹”就做好了!接着他又拿出颗粒状火药,如法炮制,装填出另外一个竹制“手榴弹”来。

武植看着手中的两枚竹制“手榴弹”,感慨万千。小娥则在一旁支着小脑袋,一愣一愣的看他操作,直到见到他手中的成品,才弱弱的问“大郎哥哥,这是什么?”

“手榴弹!”武植扬了扬手中的竹筒,得意的说。

“手榴弹?”小娥更迷糊了,缠着他不放,问个不停。

武植不好解释,只好带着她就往外走。他还要试爆,至于效果如何还不清楚,所以不好说什么。

武植和小娥来到后山,找了个僻静无人的地方,招呼小娥藏身到一块大石头后面躲好后,他往前走到稍远处的一棵小树底下,先把装有粉末状火药的竹制手榴弹放在树根旁,拿出火折把引线点燃,在嗞嗞的燃烧声中连忙跑到大石头后面躲好,不一会儿,“嘭”的一声惊雷般巨响,震得他耳中发麻,随之尘土碎石噗噗的打落在大石头上和石头周围。

“啊!”小娥吓得直往他怀里穿,脸色煞白,他连忙抱住她,稍加安慰。

等待片刻,武植牵着小娥的手走出来。只见眼前一片狼藉,硝烟还没有散去,小树并没有倒下,只是从树根处脱了一层树皮,枝条断裂,树根处一个浅浅的小土坑赫然在目,坑里还在冒着白烟,两米开外的草丛东倒西歪。小娥紧紧抱着他的胳膊,连连咋舌,惊魂未定。武植看了看,从现场来看,他觉得爆炸效果还是不错的。

接着,武植又把另外一枚装有颗粒状火药的竹制手榴弹放在另外一棵小树底下,拿出火折点燃引线,然后迅速回到小娥藏身的大石头后面躲好,转瞬间,一声巨响,惊天动地,震耳欲聋,声响比刚才更为剧烈,土石翻飞。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小说推荐:【泡书吧】【无限文学】《重生之娇娘军嫂》《从武林砍到修仙界》《六宫凤华

昭通文学【ztwx1.cc】第一时间更新《穿越武大郎之救宋》最新章节。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历史军事相关阅读More+

三国芳华之家父袁绍

光荣小兔

亮剑之给孔捷当警卫

574981

神话战国之我是赵括

写网文太难了

谍云重重

尘中陌

初唐峥嵘

狂风徐徐

大宋处心积虑十六年,方知是水浒

紫色之水